在2024年底,氫能正式寫入能源法后,從中央各部委至各地政府就氫能產業發展不斷出臺各項利好政策。因此氫能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就在 6 月 10 日,國家能源局更是拿出了一則重磅消息—— 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的通知》。這一通知,不僅是給氫能產業打了一劑 “強心針”,更是為狂野生長的氫能發展梳理脈絡,指明未來方向。
從能源轉型的宏觀視角來看,我國長期以來對傳統化石能源存在較高依賴,帶來了環境污染、碳排放超標以及未來能源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氫能的引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
交通領域
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相較于傳統燃油汽車,尾氣排放僅為水,能夠極大程度地降低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
工業領域
在工業領域,特別是鋼鐵、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氫能可以作為原料或燃料,助力實現深度脫碳;
《通知》的發布,明確了國家在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對氫能寄予的厚望,引導各類資源向氫能產業匯聚,促使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力量在氫能領域積極探索創新,加快技術迭代與產業模式優化,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在《通知》的總體要求里提出了兩個試點形式,分別為項目試點和區域試點,為氫能先進技術與關鍵裝備的推廣應用搭建了重要平臺。
項目試點由業主單位申報,且以單一試點方向為主。
這一要求旨在促使申報單位聚焦于某一特定技術或應用領域,集中資源進行突破。
項目試點要求商業模式清晰、成本效益明顯、減碳效果突出,這三個條件一方面是對試點項目本身質量與價值的基本篩選標準,另一方面也是針對氫能產業化核心瓶頸的精準施策,對推動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項目由試點走向落地實現具有關鍵意義。
當前氫能產業面臨的一大矛盾是供給側能力增強與應用側使用需求匱乏之間的脫節。
商業模式清晰實質是引導項目設計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用戶需求、盈利機制和市場出口,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本效益明顯則意味著項目在投入產出方面具有優勢,制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就是經濟性不足,成本相對較高,這一要求強制項目達到經濟性臨界點,達到氫能產業規模化降本。
在《通知》的總體要求里提出了兩個試點形式,分別為項目試點和區域試點,為氫能先進技術與關鍵裝備的推廣應用搭建了重要平臺。
減碳效果突出契合我國“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再一次強化了氫能零碳屬性,更好的服務國家雙碳戰略,這是氫能產業發展的核心使命。
在項目試點要求中也指出了要鼓勵項目應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能源領域研發創新平臺等攻關成果;這一要求的本質就是探討如何通過國家力量突破技術產業化瓶頸,如何把政策工具與產業痛點掛鉤,這一舉措是推動氫能產業升級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具有多重戰略意義。
首先,能夠加速技術產業化,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充分發揮國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優勢,將前期大量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事求是地驗證技術的可行性和實際工作場景,加速推動技術從“論文專利”向“工程產品”快速轉化,能夠有效解決各企業在新舊能源轉型初期時面對氫能技術“不敢用、不想用的局面。
另一方面,有助于鞏固提升氫能產業的創新力、強化技術自主權,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突破“卡脖子”瓶頸。將試點成果應用到我國整體的氫能產業中,進而能夠推進構建完整自主的本土化產業鏈,在全球氫能產業競爭中搶占國際話語權。
總體來看,這一支持政策本質上就是真正將氫能產業與國家發展相結合,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強化多維協同,提升產業競爭力,輔助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進一步推動雙碳目標的達成。
試點形式的另一重要舉措是區域試點,由牽頭城市為核心,覆蓋城市不超過3個,試點覆蓋“制儲輸用”多個方向。
《通知》中對氫能區域試點提出的要求是聚焦于“跨部門協作”“綠色價值實現”“區域統籌”三大核心機制,其充分考慮到了氫能產業發展的系統性問題,通過區域試點,整合多方資源,協同合作,共同發展,解決當前氫能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瓶頸,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有效銜接,更是為全國氫能產業探索出一個系統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氫能項目的管理涉及能源、交通、住建、應急等十余個部門,審批的流程復雜、各部門標準不一,成為項目落地一大阻礙。區域試點要求建立城市級跨部門協作機制,直接解決這個問題,能有效提升審批效率,加快搭建起統一標準,協同做好安全監管。
綠色價值實現是氫能產業的必然需求,其核心意義在于將氫能的減碳效益轉化為直接的經濟收益,破解“環保不經濟”的產業困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氫能注解,為氫能產業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循環。
區域統籌強調了各城市之間的互補與合作,能夠有效解決資源錯配與產業碎片化桎梏,通過城市協同,優化空間布局,實現生產要素最佳組合,將各地處于起步狀態的不同氫能產業整合,驅使全鏈條深度耦合,推動氫能從單點示范走向規模化生態。
《通知》中規劃了11個試點方向,是國家能源局對氫能產業化路徑的精準錨定,為產業未來的發展突破指明了道路,為氫能產業從“示范探索”邁向“規模化商用”提供系統性實踐方向。
其中規模化制氫及一體化聚焦于解決當前氫能生產規模小、成本高、儲運困難的核心難題。通過建設規模化制氫產業線,并配套建設氫能綜合利用設施,實現制氫、儲能、輸送與終端使用的一體化應用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巧妙繞開氫能產業中的儲運難題,減少損耗,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先進柔性離網制氫探索在深遠海、沙戈荒等電網薄弱區,因地制宜開展離網制氫等試點。意在拓展新的產業場景價值,激活邊緣資源,釋放電網薄弱區資源潛力,重構能源地理,以政策之力拓展新的能源戰略地區。
清潔低碳氫能綜合開發致力于開展焦炭、氯堿、輕烴裂解等工業副產氫資源就近開發利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零排放,為交通、發電提供低成本氫源,降低油氣進口需求。
氫能儲運試點的方向要求是規模化、長距離運輸,高密度、多元化儲存相呼應。
當前,氫能儲運面臨著運輸效率低、液化能耗大、成本高的問題;儲存設備成本高昂以及運輸過程中易揮發損耗等難題,同時“氫脆”反應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通知》中的氫能儲運試點,正是針對這些痛點,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技術攻關,為未來氫能的萬億級市場掃清成本與安全障礙。
氫能應用與氫能支撐明確指向能源安全與雙碳目標的核心訴求,即能源自主可控和低碳直至零碳的轉型;通過各方向要求相互呼應,強制全鏈條耦合,產業與經濟相捆綁,制取與應用上下游聯動,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的氫能治理框架。
隨著氫能相關政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未來,氫能將在能源體系中占據更大的比重,為我們帶來更清潔、穩定的能源供應,驅動每一臺設備,讓綠色低碳觸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當下氫能產業發展下,各種制氫方式層出不窮,而哪一種模式才是真正的能夠在大浪淘沙下的真金?
自2024年底氫能源正式列入能源法以來,中國氫能產業正逐步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通知》的下發使得這場能源轉型的浪潮達到巔峰。甲醇制氫技術看似在當下發展中是許多制氫技術中的一員普通角色,但通過本次試點的發展要求來看,其能以獨特的技術特質,成為破解氫能發展困局的關鍵角色,是本次政策試點落地的高效選擇。
任何一項技術的落地實施都離不開在整體的發展歷程中定位自身,在產業生態中找準生存策略,甲醇制氫在《通知》中有著足夠政策支點,能夠迅速完成系統性的建設,達成建設氫能萬億市場的宏觀計劃。在本次十一個試點發展方向中,甲醇制氫都有著極高的政策契合度。
清潔低碳氫能綜合開發方向里支持工業副產氫高效利用,甲醇重整制氫可直接利用化工副產甲醇資源,滿足“這一要求,同時也能集合規模化、一體化的試點要求,構建循環完整地制氫,用氫模式。
在氫能儲運試點方向里要求高密度多元化儲存,這一試點方向要求是氫能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清潔能源能量密度相對較低,分布受地理環境限制較大,必需要進一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二次能源以便于輸送和利用,同樣的,目前限制氫能大規模發展的重大瓶頸也是氫能的儲存和輸送,而該問題的產生與氫氣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密不可分。
甲醇是自然界儲氫最優秀的載體,甲醇具有更高的單位質量和單位體積儲氫密度,其理論儲氫質量百分比可達17%,甲醇直接脫氫理論儲氫率約為12.5%,在技術方面,氫制甲醇與甲醇制氫發展均較為成熟。
因此,甲醇作為一種常規條件下狀態穩定的“液態氫”,是支撐高密度、輕量化、多元化氫能儲存體系建設和氫能應用場景拓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完美適配“氨醇載體儲氫”試點
甲醇制氫技術在氫能制取相關技術中發展較早,現今技術發展相當成熟,整體工藝流程相對簡便,項目投資也較少,其操作條件較為溫和,運行成本低,因此甲醇制氫是可以采用撬裝化設備在短時間內快速部署起規模化生產,更能達到即制即用模式的要求,而這就是甲醇制氫最大的優勢,突破了氫氣因缺乏專用輸送管道網絡而導致的能源輸送瓶頸,即巧妙規避了“管網限制”實現“制儲用一體化”,大幅度降低企業終端用氫的成本,更是能進一步實現試點方向要求的“電網薄弱區離網供能”場景,更在于激活了沙戈荒、深遠海等場景的氫能應用,助力完成國家氫能試點政策的核心目標。
醇氫時代,系統革新
在全球新舊能源轉換,氫能競爭格局加速重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甲醇制氫技術正以全球領先的可再生能源稟賦、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及前瞻務實的政策體系,正迎來突飛猛進的歷史性機遇。
《通知》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氫能發展從“狂奔突破”邁向“系統革新”,通過項目與區域雙軌試點機制,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可以看到,隨著試點深化與技術-模式-制度創新的共振和鳴,氫能必將成為我國未來新型能源體系的戰略支點——為達成“雙碳”目標提供核心支撐,更將推動中國在全球氫能價值鏈中占據領跑地位。
轉自百家號醇氫燃料,原文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6677066657502091&wfr=spider&for=pc